藥用輔料枸櫞酸鈉的生產工藝
點擊次數:17 更新時間:2025-05-07
藥用輔料枸櫞酸鈉的生產工藝主要有以下幾種:
原料準備:選用食品級檸檬酸和氫氧化鈉作為主要原料。檸檬酸通常為結晶狀,氫氧化鈉為片狀或粒狀,確保原料的純度和質量符合藥用要求。
中和反應:在帶有攪拌裝置和溫度控制系統的反應釜中,加入適量的去離子水,然后將檸檬酸緩慢加入水中,攪拌使其溶解。接著,在攪拌狀態下,緩慢滴加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中和反應。反應過程中,需要嚴格控制反應溫度和 pH 值。一般溫度控制在 60 - 80℃,pH 值控制在 7.0 - 8.0?;瘜W反應方程式為:C6H8O7+3NaOH→C6H5Na3O7+3H2O。
過濾除雜:中和反應完成后,溶液中可能含有一些不溶性雜質,通過過濾的方法將其除去??刹捎冒蹇驂簽V機或精密過濾器等設備,以獲得澄清的枸櫞酸鈉溶液。
濃縮結晶:將過濾后的枸櫞酸鈉溶液轉移至蒸發器中,在減壓條件下進行濃縮。隨著水分的蒸發,溶液的濃度逐漸升高,當達到過飽和狀態時,開始析出枸櫞酸鈉晶體。濃縮溫度一般控制在 70 - 90℃,真空度為 -0.08 - -0.1MPa。
離心分離與干燥:將結晶后的物料放入離心機中進行離心分離,使晶體與母液分離。分離出的晶體用少量的去離子水或乙醇進行洗滌,以去除表面的雜質。然后,將晶體送入干燥器中進行干燥,干燥溫度控制在 60 - 80℃,直至晶體的含水量達到藥用標準。
原料處理:使用檸檬酸和碳酸鈉作為原料,檸檬酸需進行精制處理,碳酸鈉應選用高純度的工業級或食品級產品,并將其配制成一定濃度的溶液。
中和反應:在反應釜中加入檸檬酸溶液,開啟攪拌,并加熱至 50 - 70℃。然后,將碳酸鈉溶液緩慢滴加到檸檬酸溶液中,進行中和反應。反應過程中,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,需要及時排出。同時,控制反應的 pH 值在 7.5 - 8.5 之間。化學反應方程式為:2C6H8O7+3Na2CO3→2C6H5Na3O7+3H2O+3CO2↑。
后續處理:中和反應結束后,經過與檸檬酸 - 氫氧化鈉中和法相同的過濾除雜、濃縮結晶、離心分離與干燥等工序,得到藥用枸櫞酸鈉產品。
菌種培養:選擇能夠產生檸檬酸的優良菌種,如黑曲霉等。將菌種接種到含有碳源、氮源、無機鹽等營養成分的培養基中,在適宜的溫度、濕度和通氣條件下進行培養,使菌種大量繁殖。
發酵過程:將培養好的菌種接入發酵罐中,加入發酵培養基,主要成分包括蔗糖、葡萄糖等碳源,以及硫酸銨、磷酸二氫鉀等氮源和無機鹽。發酵過程中,控制溫度在 30 - 35℃,pH 值在 2.0 - 3.0,通過通風和攪拌提供充足的氧氣和良好的傳質條件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,黑曲霉等菌種會將糖轉化為檸檬酸。
提取與中和:發酵結束后,通過過濾或離心等方法將發酵液中的菌體和雜質去除,得到檸檬酸溶液。然后,向檸檬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或氫氧化鈉進行中和反應,生成枸櫞酸鈉溶液。中和過程中,控制 pH 值在 7.0 - 8.0。
精制與干燥:對枸櫞酸鈉溶液進行精制處理,去除溶液中的殘留雜質和色素等。精制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、離子交換樹脂處理等。最后,經過濃縮結晶、離心分離和干燥等工序,得到藥用級枸櫞酸鈉產品。
以上是藥用輔料枸櫞酸鈉的主要生產工藝,不同的生產工藝在原料選擇、反應條件控制和產品質量等方面可能會有所差異。在實際生產中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優化和調整,以確保產品符合藥用標準。